规划计划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栏目 -> 基本信息 -> 规划计划 -> 正文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时间:22016-12-14 作者: 点击数: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是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把学校建设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关键期。为确保“十三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等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办学层次得到提升,办学空间得到拓展。学校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拥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湖北省人民政府和东风汽车公司签署共建学校协议,支持学校在武汉建立产学研基地;东风汽车公司与学校签署协议共建“东风汽车工程师学院”;学校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了东风汽车工程师学院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武汉产学研基地合作框架协议,“武汉大学科技园”入园获得批准并取得土地证。学校与英国博尔顿大学合作举办“车辆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实现了学校中外合作招生办学项目零的突破。

2.学科建设龙头地位突出,学科特色进一步彰显。学校提出和实施了“学科汇聚计划”、“校企共建学科计划”等学科建设思路与举措,得到了省教育厅、省学位办的充分肯定。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特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工商管理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机械工程学科进入了省“2011计划重点培育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了省重点学科立项建设项目。各学科结合汽车产业发展需求,以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凝练研究方向,进一步彰显了学科特色。

3.牢固树立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教学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实施了“工程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本科教学保障工程”等三大工程。推进“卓越计划”和“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先后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1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3个、省级精品类课程7门。获批国家级实验实训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5中国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报告》中,学校教学质量在全国高校排名346,在湖北全省百余所高校中排名16,在省属本科院校中名列第8

4.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4%以上,在省属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且远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学校重点资助246个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0项,其中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项。获得各类省级以上学科创新竞赛奖项1390个,其中获国家级奖285项。“东风HUAT车队”在“2012年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上夺得全国总冠军,并代表我国赴德国参加国际比赛,2014年在日本参赛车队获得新秀奖。2015年“东风HUAT车队”再度摘得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油车赛桂冠。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登上《人民日报》,多个团队在全国获奖。大学生创业基地获批省人社厅和省教育厅示范基地。

5.科技工作取得新突破,学校科研项目数量与经费持续增长,高水平项目逐年递增。承担科研项目由“十一五”的363项增加到764项,其中纵向课题355项、大中型企业横向课题409项。科研经费总计7578万元,约1500万元/年,是“十一五”的2.88倍。在国家社科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均取得突破。先后获批了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工程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1个省级科研基地,获批12个市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省级创新群体1个、教育厅创新团队6个。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0项,获得专利授权及软件著作权授权256项,教师参与国家标准制定5项,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6.学校师资队伍规模、结构、水平得到提升。学校共引进硕博士骨干教师109人,其中博士11人,副高及以上职称8人,学校专职教师总数达到473人,较“十二五”初期,增长18.5%。新增组建“东风学者”团队6个。新增产业教授、彩虹学者、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11人。

7.校园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特色文化品牌初具雏形,打造出了一批影响力大、获得社会广泛关注的精品志愿服务活动和精品社会实践活动。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新模式,结合学海领航、道德讲堂、明德论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等,师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学术氛围日趋浓厚,学风、教风、校风得到进一步改善。社会核心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弘扬,以《陈老师一分半》为代表的精品案例频频获奖,受到省市各级政府和媒体关注。“大宣传”格局进一步完善,新媒体阵地建设成果显著,文明活动有声有色。学校宣传片、宣传画册、新校标、40年校庆标识等制作完成,进一步丰富了校园形象识别系统。文明创建结出新硕果,连续荣获2011-20122013-2014年度省级文单位称号,获得2012-2013年度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8.优化资源配置,数字化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学校新建学生宿舍面积47551²,新建食堂面积5000²,新建逸夫图书馆面积16832²,新建综合教学楼、综合实验楼面积31631²,基本满足了师生教学、科研、生活需要。建设一个标准化核心机房,全校已实现千兆骨干、百兆到桌面,光缆10余公里,信息点3730个,绝大部分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房、办公室和学生宿舍都已经接入了校园网,建立了丰富的应用系统,基本满足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9.师德师风建设出硕果。学校2名教师获得“十堰市师德标兵”,2名教师获得十堰市“五一”劳动奖章,1名教师获得“十堰市优秀职工代表”。2名教师分别获得“十堰市劳动模范”、湖北省第八届职工道德先进个人、“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2名教师分别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

(二)不足与困难

1.学科发展不平衡,优势学科数量偏少。车辆工程等工科学科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理科等新办学科起步晚,基础薄弱,人文社科学科处于散点发展状态,学科建设水平差异较大。学科基层组织薄弱,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少,学科梯队与学术团队建设重视不够,学术交流少,学科水平、地位、影响力需进一步提升。

2.专业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专业办学条件不足。面向经济建设和就业市场需要的高新技术类、技术应用类、应用文科类专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部分专业办学条件滞后,专业之间存在壁垒和分割现象,未能有效实现专业间的交叉发展和资源共享。传统优势专业改革力度不够,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与企业和社会需求符合度之间存在差距,不适应当今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

3.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高水平领军人才缺乏。专任教师总量仍显不足,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高水平领军人才短缺,人才梯队建设相对滞后。学校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国内影响力的拔尖人才和高水平优秀团队匮乏。“湖北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反映学校实力的关键指标仍是空白。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不高,拥有海外学术背景的人数较少。

4.科技创新能力不高,高层次项目、高水平成果未能取得突破。科研人才总量不足,引领性人才缺乏。教师的工程能力亟待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不够,未能及时产生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科研工作评价与考核体系不配套,缺乏科研评价考核机制,导致部分教师对科研缺乏积极性,安于现状。

5.校园基本建设比较落后,办学经费紧张。校园改扩建项目进展缓慢,数字化校园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校内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自我筹资意识不足,向社会争取资源开拓办学经费新渠道的主动性不够。办学经费缺乏,严重影响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投入、科研水平提升和高层次人才引进。

二、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改革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新要求,这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学校要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机遇,勇于改革创新,实现“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发展。

1.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为学校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度重视教育的优先发展,为学校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2.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2015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转型发展为学校争取政策扶持,抢抓战略机遇,借势而上提供了有利条件。

3.《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工业转型迎来大突破、大提速,为特色扬校奠定了基础。汽车产业将在中国制造2025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制造业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的引领性行业。国家经济转型发展、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信息技术引发的新科技革命、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需要高校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和高素质人力资源,为学校加强汽车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培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的新兴交叉学科、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拓展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方式转变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改革方向。湖北省提出“要力争出一批有特色的本科高校,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区域内和全国范围有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把发展重点从过去的拼规模、拼数量转向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拼质量、拼内涵,提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由“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质量优先的内涵式发展,就是更具特色的发展、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可持续的发展。这为学校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坚持稳定规模、内涵发展、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指明了改革方向。

5.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为学校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提供了路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技术对经济与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的水平和工业竞争力的直接决定因素。工程教育认证强化了工程人才培养过程的规范化和工程师资质认证的标准化,保证了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2014年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促进我国工程师按照国际标准培养,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基础和关键,对我国工程技术领域应对国际竞争,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二)面临挑战

1.汽车产业转型优化升级,要求学校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汽车产业作为湖北省的重要支柱性产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汽车产业人才需求旺盛,对人员的技术水平、业务素质以及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必须置身于汽车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的轨道,破解教育供给与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不匹配、战略性支柱产业与相应的人才储备之间存在严重的错位等突出问题,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汽车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要求学校打破束缚,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越来越涉及复杂的内部关系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学校必须通过实践探索和不懈努力,不囿于原有利益格局和固定模式套路,注重创新发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建立以大学章程为龙头的制度体系并保障其有效实施,合理确立大学内部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利,协同发挥不同治理机制的作用。

3.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对学校社会服务职能提出新要求。2013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的发展提出了新定位,要求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总目标和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要求,需要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能够形成与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合理匹配,要以推动湖北省经济社会和汽车产业发展为目标,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联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服务与贡献中获得自身更大的发展。

4.湖北省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学校努力办出特色,凸显办学优势。高校入学适龄人口减少,高校招生人数趋于稳定,依靠规模扩张拉动发展的空间变小。与此同时,国外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逐步进入国内市场,生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对我校而言存在着严峻的挑战。湖北省拥有的高等院校和重点院校数量位于全国前列,行业院校和省属高校在彰显学科特色、吸引拔尖人才、取得标志性成果、获取办学资源等方面各具比较优势,在就业市场、校企合作、资金和项目竞争等方面给学校带来较大冲击。学校唯有坚持正确定位,努力办出特色,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才能在同类院校中争创一流。

三、“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主要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愿景为统领,以服务汽车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合作育人和协同创新的办学之路,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质量立校、特色扬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战略,夯实学校发展基础,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提质进位,推动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奋斗力争实现以下目标:办学条件满足需要,学生规模超万人,建成应用型大学示范高校;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和工程能力均有明显改善,高层次人才数量有较大提高;学科专业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多学科协同发展,特色优势学科群真正形成,所有专业具备较强的办学条件,产教融合得以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高;质量工程项目数量稳步增长,国家层次项目有明显增加,形成一批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数量有较大增长,年科研经费和国家级项目数量翻番,科研成果奖励数量有较大增长,转化形成多个特色技术成果;办学经费有较大增长,办学条件有明显改善;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持续增强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项目

指标

2020

备注

人才培养

办学规模

10300

专业数目

38

国家级建设专业

专业排名全国前30%

省级建设专业

专业排名全省前30%

省级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以上1

力争2

省级优秀硕士论文

3

省级优秀本科生论文

省属前8

累计数量

通过评估认证专业数

1

力争2

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规模

800(含200人兼职教师)

 

长江学者(人)

1

国家万人计划(人)

2

引进或培              养       博士(博士毕业)

60

获批省级以上专家或高层次人才

16

省、国家级津贴专家

6--->5

晋升或引进教授人数

35

参与工程实践、挂职或国内外访问学者

100

海外高层次人才聘用

5

学科建设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3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3

学科评估排名提升10%的一级学科数

2

其中,车辆工程学科专业排名进入前30

1--车辆工程

126战略

2--汽车产业学科群、武当文化学科群

6--汽车电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轻量化与智能制造、汽车生态系统与管理、武当文化、汽车文化。

科学研究

省级团队

新增2

校级团队

8-10

重点实验室

新增1

省级平台数

新增7

国家级项目

29

总经费

3000万元/

成果奖

24(含国家级1项)

发明专利

45

论文

210/年(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年均增长10%

四、“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主要任务

以一个愿景为统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强化两个服务——以服务汽车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突出三条发展路径——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合作育人和协同创新的办学之路,实施四大战略——质量立校战略、特色扬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科研兴校战略;夯实六项内涵提升工程——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构建工程、产教融合工程、人才强校工程、科技创新与服务工程、校园条件建设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一)一个愿景即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

作为全国唯一以汽车命名的本科院校,为社会和汽车产业培养高质量人才,一直是学校肩负时代赋予的重要职责。学校在建校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汽车产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学校充分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特色,提出未来五年发展愿景:到2020年,把学校建成整体水平居省属高校前列、部分学科国内先进,汽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成为应用型大学的示范高校。这一战略愿景,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科专业以服务于汽车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为旨归,且应用型大学是高水平的,目标就是要成为国内的典范,特色鲜明指学校学科专业优势突出,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和路径独具特色。

(二)强化两个服务

1.服务汽车产业发展。牢牢把握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对发展教育的重大机遇,重点围绕湖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产业,紧盯汽车产业人才发展的趋势,改革学科专业布局、师资结构、培养模式和学生评价体系,契合企业在研发、生产和管理中的实际需求,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积极推进应用研究与汽车产业需求的充分对接,在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汽车生态圈等方面开展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创新研究,构建汽车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

2.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要立足十堰,面向湖北,抓住十堰建成鄂渝陕豫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重大机遇,实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计划”,主动适应省市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在汽车产业、生态文化旅游、武当文化、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等方面进行对接,提供政策咨询论证、规划编制、科技支撑、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等服务。要充分发挥学校人才资源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开展培训服务和智力支持。要建立校地人才流动机制,加强学校与地方的人才交流。

(三)突出三条发展途径

1.开放办学之路。深入实施开放办学,集聚资源,增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活力。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水平院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多途径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优化育人环境,不断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不断提升学校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2.合作育人之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发展联盟,形成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新型治理结构。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整合教育、科技、产业培养资源,共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发挥各主体的人才智力优势,建立起校企人员互动、优势互补的人力资源共享机制,双向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发展目标的实质性交融,为汽车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协同创新之路。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区域重大需求,以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为导向,依托学校优势和特色学科群,联合东风汽车公司等大型企业,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协同体制机制,为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提供持续的支撑和引领。不断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提高学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自觉服务于汽车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全面推进与区域、企业的战略合作、协同发展,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人才培养、项目研发、基地建设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快速发展的新机制。

(四)实施四大战略

1.质量立校战略。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基础,要坚持内涵式发展,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要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要面向地方,贴近行业,提高专业与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进一步突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政校企地人才共育机制,优化“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2.特色扬校战略。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硬道理,要依托汽车产业大工程背景和地区经济发展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破解人才、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瓶颈。通过持续重点支持,构建基于特色发展的优势学科群。通过强化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外有产业链依托、内有学科群支撑的特色专业集群,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高。

3.人才强校战略。人才是学校发展的保障,要解放思想,创新人才工作思路,牢固树立人才是强校之本的人才观,正确把握国家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机遇,有针对性地大力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以各类人才支持计划为引领, 大力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积极推进教师国际化进程,大力支持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建立有效的制度建设激励(激励、竞争和约束)机制,着力加强教师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与企业单位合作,聘请一批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不断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学术水平和育人能力。

4.科研兴校战略。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科研水平是衡量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发挥应用技术创新优势,彰显汽车产业特色,汇聚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开展协同创新,共建校企应用技术创新平台。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提升,形成一批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

(五)夯实六项内涵提升工程

1.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构建工程

1)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树立“大车辆”学科理念,重点建设汽车产业学科群;服务文化传承和地方经济,积极培育武当文化学科群。实施条件提升、团队提升、创新水平提升、教育质量提升等四大提升计划,力争在优势学科建设工     程   博士培养点,争取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专业硕士点。推进学科建设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学科基层组织,形成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省内一流的汽车产业应用学科群,提升优势学科在全国的排名。

2)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坚持“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理念,紧密对接行业企业产业链和创新链,优化专业布局,重点建设汽车设计、汽车材料、汽车制造、汽车传动与控制、汽车信息化与智能化、汽车服务等6大特色专业集群。创新行业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育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完善人才培养条件,构建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培养基础较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产教融合工程

1)形成产教融合的新常态。要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发展联盟,形成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新型治理结构。深度融合“产业、行业、企业元素”,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科学研究与企业技术攻关对接。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形成品牌,发挥出示范效应。

2)建立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体系。以创新创业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汽车产业实训中心为载体,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训练平台,强化对大学生科技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

3)建成一批在国内有示范引领效应的校企结合的实验实训中心和工程教育中心。重点建成“工程基础、汽车设计、汽车制造、汽车服务、实践创新”等具有汽车行业特色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五大平台,开展大学生汽车类竞赛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创新活动,全面提高相关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促进汽车产业急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人才强校工程

1)注重总量与结构。专任教师总量适应学校发展需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40%以上,专任教     师中   博士学位教师达到20%以上。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使专任教师达到教职工总数的60%左右。

2)突出质量与水平。重点引进与培育国家级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省教学名师等领军人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和举措,提升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工程能力和国际化能力。

3)重视梯队与团队。注重学术梯队和科研梯队建设,完善梯队建设的体制机制。依托现有教学、科研平台,培育校级教学、科研团队。以新增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为重点,着力打造国内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

4)优化“双师双能型”师资结构。完善人才引进办法,重点引进一批“双高”型(高学历、高职称)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教师工程能力培养政策,扩大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人员数量。通过引进、外聘和培养,提高“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比例,优化师资结构,增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4.科技创新与服务工程

1)建设大平台。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外科技资源,为学科发展提供保障。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并扩大基础研究基地的数量与规模,高度重视,积极争取,参与并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的重大、重点以及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积聚力量围绕汽车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产出有广泛影响的原创性科技成果,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发展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工程技术研究重点基地,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与企业联合申报国家级、省部科技创新平台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企业发展一体化,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以十堰市“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支持学校牵头建设商用车研究院为契机,加强政校企协同创新,与企业共建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和实验室,联合开展企业科技攻关、产品研发、人才培养。

2)承担大项目。提升承担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的能力,依托东风汽车公司,联合申报大项目,实现国家级项目数逐年增长。鼓励科研人员承接企业研发项目、到企业开展研发服务,促进科研服务能力和科研经费总量稳步提升,科研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3)取得大成果。力争省部级一等奖项有突破,省部级奖励稳定增长。科研论文在总量稳定的基础上,保证质量不断提升。加强对应用技术创新和发明专利、国际专利的支持,产出一批行业急需、应用前进广阔的科研成果。出台成果转化政策,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加强对成果转化的引导和考核。

4)鼓励科技创业。响应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鼓励学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或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兼职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搭建科技创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

5.校园条件建设工程

1)加强信息化条件建设。不断完善基础环境,实现校园内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普通教室设备配置能够满足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需要,试点建立少量先进的智慧型教室。建设完善的数字化平台,建设面向不同学科的数字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在线开放共享。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混合式学习。推进智慧校园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覆盖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图书管理、资产管理、校友管理等校园主要业务领域,促进学校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现代治理体系。

2)加快基本建设。统筹校内与校外两方面资源,发挥校外资源引资引智桥头堡作用,扎实推进武汉产学研基地建设。科学制定校园总体规划,报省、市二级政府批准。合理划分功能区,提升校园布局的合理性和文化品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改善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教育教学用房、办公行政用房、学生宿舍等,使学校硬件基础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作用。把学校建成布局合理、景色优美、环境友好的花园式学校。

3)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图书馆的投入。着力完善学业发展、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困难资助、素质拓展等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利用微信、微博等载体,提高服务效率。探索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品牌”创建工作。建成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体系,建成高质量的校园网与共享信息平台。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理顺公共服务流程,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载体的利用效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4)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积极开放经营型市场,引进社会优质资源,逐步分离学校办后勤的职能,实现从“自办后勤”到“选后勤、管后勤”转变。建立健全监管体系,技术标准体系、效益评价体系、风险防范体系等。完善后勤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公益性服务的成本补偿机制和经营性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后勤人事管理,优化后勤人力资源配置。实现全员聘任上岗,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职工培训制度,提升后勤职工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6.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1)坚持文化导向引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弘扬大学精神,深入探索大学发展规律。主动传承汽院精神,使之成为凝聚全体汽院人的“文化内核”。积极弘扬创新精神,认真培养创新人才。加强立体综合传媒建设,增强文化舆论引领力量。

2)改善文化培育环境。推进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着力体现人文精神。立足专业特色,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建设“绿色校园”。加强网络文化环境建设,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建设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加强学校品牌形象塑造,进一步充实汽院特色的文化符号的传播和管理。

3)夯实文化阵地。进一步加强“三馆”(校史馆、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阵地建设,发挥其独特的文化功能。加强对学术讲座、论坛和展览的支持和引导,形成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各类精品文化活动,提升师生艺术素养。加强校友文化建设,使校园成为广大校友的精神家园。

五、“十三五”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深化以全面实施目标管理为主线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1.优化二级机构设置。根据学校学科专业情况,对二级学院设置进行拆分重组优化,使二级学院设置更加合理。优化职能部门机构设置,理顺职能部门的职能。

2.深入推进学院制改革。以目标为主线,划清校院两级的职责与管理权限,适度分权,实现管理重心与权力导向的下移。明确校院两级的支出责任,实现事权与财权的有机统一,实施财务二级学院包干。在二级学院成立教授委员会,发挥其在重大事项上的咨询决策和制约作用。建立校院两级资源动态配置机制与考核目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有效的评价与监控机制,确保二级学院平稳有序运行。

3.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制度、校长负责制度、教授治学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努力构建党委、行政、学术、民主管理机构耦合运行的内部治理结构。学校成立有行业企业与地方政府参加的学校理事会,为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咨询、支持和监督。强化学校章程在办学治校中的作用,加强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规范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二)深化以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人事制度改革

1.实施人员分类管理。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核定学校岗位设置与职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实施人员分类管理和聘用制。深化职员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职员队伍。

2.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探索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教职工评价机制。针对不同岗位职责要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探索多元、开放的评价途径,体现不同评价内容和考核重点,制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发挥考核的监督和导向作用。

3.完善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岗位设置和岗位聘任,把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相结合,完善绩效工资分配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深化以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

1.招生规模适度增长。立足现实,着眼长远,认真研判国家和湖北省招生政策,合理制定学校招生计划,利用转型发展战略机遇期,实现校本部全日制在校生规模适度增长,达到10000人的规模,实现规模与效益相协调。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分类培养”的思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坚持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密切学校与汽车产业和地方经济的联系,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融合”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学科竞赛平台为载体,提高学生参与学生竞赛的参与率,加强学科竞赛指导,提高学生学科竞赛成绩。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扶持和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创业群体,提高学生创业的层次和水平。

3.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稳步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坚持走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道路。完善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构建符合学校特色和优势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以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合格评估为契机,建立健全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

(四)加大以大项目为载体的办学经费筹措力度,加强资金使用管理

1.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以项目为载体,争取各级政府对学校增加投入,不断做强做大学校事业,保证事业收入稳定增长。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会的作用,扩展社会资源进入学校的途径。

2.合理进行资金预算。建立学校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程序,维护预算严肃性,强化预算责任制。全面实施政府采购,实施预算考核和监督,建立专项经费绩效考评机制。加强审计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3.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资金使用审批程序,严格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五)建立以绩效考核为手段的规划实施与评估机制

1.注重宣传引导。通过专题学习、交流座谈等形式,组织全校师生深入学习“十三五”规划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深刻理解学校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部署,并通过广泛宣传吸引广大校友及其他社会力量进一步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和发展,为实施规划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2.明确工作任务。学校对“十三五”规划总体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责任单位。各部门按照要求制定本部门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方案和措施,明确工作任务、进度和责任主体,并将主要任务和核心指标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

3.强化考核与评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各项指标纳入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与控制,围绕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措施,组织开展年度检查、中期评估和期末考核,及时掌握规划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将检查评估结果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范畴,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障

顺利实现学校“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学校基层党组织要深化对学校发展工作的认识,把握基层组织建设的规律,落实从严治党的责任,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推动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落实。

(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认真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和省委“力度统一论”要求,牢固树立学校发展是第一要务、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健全完善从严治党管党责任体系,深入推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和政治生态。

(二)切实严明党的纪律

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健全完善经常性的纪律规矩教育机制,形成抓早找小、动辄得咎的监督执纪新常态,强化党章党纪党规的刚性约束。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强大战斗力。

(三)提升干部队伍建设水平

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干部队伍教育、管理、监督水平。以“五好班子”建设为载体,以“五好干部”为标准,强化“三严三实”,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进一步优化基层组织设置,做到基层组织在学校的全覆盖,丰富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途径,构建新形势下的组织建设工作网络。继续深化和推进“一院一品”党建工程,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内容,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水平,激发基层组织活力,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五)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形式,完善教育制度,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畅通辅导员队伍双向发展、双向晋升渠道。不断完善学生教育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实施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计划,多措并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六)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和统战工作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强和改进党对群团组织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发挥群团组织在学校改革发展管理和稳定工作中的作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精神,建机制,搭平台,充分发挥统战人士的作用。

(七)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有效地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度重视稳定工作,进一步完善防范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建设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上一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17年党政工作要点
下一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16年党政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