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政策和服务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栏目 -> 教学质量信息 -> 就业政策和服务 -> 正文
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服务
时间:22018-07-11 作者: 点击数:

1重视组织领导,完善责任机制 

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就业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学校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各学院院长、书记和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相继成立了以院长、书记为组长的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校领导统筹全局、学工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各学院逐层落实、全员共同参与”的就业工作格局,校长和各学院院长为相应的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

将就业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进行统一考核。对就业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学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度得到了加强。对就业数据进行了校内核查,提高了就业率的真实性,并对就业率进行不定期实时通报,提高了全校师生对就业工作的关注度。就业工作的过程管理及结果严格按照目标管理考核细则进行考核。严格实行企业进校招聘审批制度。严格落实进校招聘企业备案制,保证了进校招聘企业的质量,建立企业招聘诚信档案,每年9月份向应届毕业生进行通报。诚信优质企业优先邀请,诚信缺失的企业列入招聘黑名单,取消进校招聘资格。切实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益,降低违约风险,提高就业工作效果。

各二级学院构建了高效的各具特色的就业工作机制。如将毕业生推荐工作分解到各专业、教研室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实施全员推荐、引导毕业生就业,促进毕业生能够顺利实现就业;建立了往届毕业生的联系网络,通过校友回校招聘或提供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部分学院构建“辅导员+专业负责人”就业指导新体系,各专业人才培养,心贴市场精培育,鼓励专业负责人及专业教师;针对专业就业特点,积极动员毕业生参与公务员、选调生、村官等,在面向基层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极大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通过报纸、网络等渠道广泛收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并及时通过微信群、QQ群等形式传递给学生,畅通就业信息;从大一就开始引导学生考研,一方面以此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另一方面较高的考研率也提升了毕业生就业质量。

2推动多方合作,大力开拓就业市场 

积极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方式。本着“主动出击、广泛联络、合作共赢”的原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学校通过“情感维护”、“优质跟踪”、“校友帮带”等策略开拓与维护就业市场;通过手机短信、QQ、微信、电子邮件、信函、电话等方式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稳定了长期的就业市场。学校领导带队拜访国内大型企业,签订校企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为学校毕业生带来了丰富的就业岗位。专家教授通过科技服务,推荐了大量毕业生就业,提高了就业质量。

不断扩大校企合作教育深度和广度。通过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校企合作教育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大,促进了我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互交融与促进。学生通过提前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并在公司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走向社会、就业竞争上岗的信心,学生专业能力明显增强,实习效果显著提高。

整合行业资源,形成就业工作合力。2017年积极联系十堰市人社局、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人事部联合举办4场主题为“我选湖北 圆梦车城”和“我选湖北圆梦开发区”大型招聘会,参会企业超过500家,提供就业岗位近16000个。联合中华汽车人才网举办3场汽车行业人才招聘会,参会企业近150家,提供岗位近4000个;邀请第三方专业公务员培训机构华图教育举办公益活动5场,惠及400人次毕业生,提升了学生就业能力;邀请了前程无忧武汉校招部负责人陈清清对2017届毕业生开展汽车行业就业形势讲座,参与毕业生人数近700余人。

积极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学校和各二级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同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拓展就业市场,积极推荐我校毕业生。面向行业、面向地域、面向企业寻求合作,积极开展就业市场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掌握需求信息,在巩固原有基地的同时,不断开拓新的就业基地。各学院也积极利用校友资源、专业优势和项目合作机会,争取与用人单位创办不同层次、切合实际的毕业生就业基地。

3完善指导服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精准导航就业创业的重点难点。在学校层面,进一步推进“学海领航”活动,密切领导干部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的长效机制,发动全校领导干部,全面覆盖,着力解决学生就业创业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和迫切需求,重点解决就业困难学生的各种难点问题,为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提供精准导航服务。

打造高水平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团队。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意义重大。学校通过编印《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手册》、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课件竞赛、校外培训学习等活动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校外高层次的就业指导课程培训,探索新形势下我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指导活动。学校积极邀请校内外创业指导师进校开展创业讲座、就业形势讲座、就业讲座,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各学院为全面促进学生就业,开展了如考研讲座、公务员招考讲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校园模拟招聘大赛,举办就业指导系列讲座等;加强就业信息网平台建设,保障就业信息发布渠道的畅通,依托网络开展政策宣传、就业指导、职业测评等服务;部分学院还召开“双困”毕业生就业座谈会、毕业班班干代表座谈会及毕业班党员代表座谈会等,帮助“双困”毕业生解决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实际就业求职过程中,辅导员还精心挑选合适的就业岗位,对“双困”毕业生给予帮扶。

加强政策指导服务与就业观念引导。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与各学院进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并对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加大对2017年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研究。通过印发资料、网络宣传、张贴海报、悬挂横幅等方式大力宣传国家有关就业政策,积极开展“到基层去,到艰苦地方就业”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毕业生树立敢于吃苦,勇于挑战自我的拼搏精神,让他们树立起“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念,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大力开展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宣传,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就业、踊跃报名参军,到国家最需要的岗位就业。

4加强考研引导,助推学生高层次成长 

各学院每年召开一次“考研”动员会,鼓励学生报考研究生,学校研究生处派老师深入毕业生班级宣讲我校研究生招生优惠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报考我校研究生。学校设立了考研奖励专项经费,对考上研究生的学生进行奖励。 

学校2017届本科生有247人考上研究生,考研率为10.89%,其中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考研率分别为19.64%、23.33%、21.55%。其中,有138人考取了 等“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的研究生,占考取人数的55.9%。 

5理论实践并举,激励学生创新创业 

顶层设计清晰,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为进一步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树立“创新引领创业,创业促进创新”的理念,形成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深化以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在学校转型发展实施方案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学校转型发展的九大工程之一;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和副书记任副组长,教务、学工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2017年7月在现有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配备专兼职人员,协调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在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明确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赛促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一步拓展。贯彻以赛促学的指导思想,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深入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做到“四个结合”:将创新实践活动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组织具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将创新实践活动与毕业设计相结合,鼓励学生将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内容转化毕业设计课题,深入开展研究;将创新实践活动与校外实习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在校外实习的过程发现的实习单位需改进的生产技术问题转化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将创新实践活动与社会热点研究问题相结合,鼓励学生将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与社会当下关注的经济、法律、精准扶贫等热点问题相结合,促进学生及早深入社会,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能力。

构建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一步铺开。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活动基金,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2017年,学校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7项,298名学生参与了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推荐获批省级项目40项,推荐获批国家级项目15项。鼓励学生积极将项目的研究成果对外发表,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论文14篇,申请专利3项,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显示出逐年增长的显著态势。

创新创业竞赛成果丰硕。以汽车系列竞赛、“挑战杯”、 “互联网+”等竞赛项目为龙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如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近三年,学生在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上获奖876项,获奖学生人数1960余人次。2017年,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省级三等奖3项;在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在第十一届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中喜获全国一等奖;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获全国二等奖,学校荣获最佳组织奖;2017年湖北省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大赛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项目,我校油车再次获得总季军。多项赛事的成绩取得了突破,站在了新的高度,如我校“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团队在全国竞赛中获得了3项全国一等奖;第四届“欧姆龙杯”自动化控制应用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是我校大学生首次在该项赛事上获奖;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银奖1项,铜奖2项;在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项目,我校东风huat车队的电车获得全国总冠军,油车获得全国总季军。在单项奖成绩中,油车获得最炫赛车奖第一名,高速避障第一名,最具影响力车队奖;电车获得了赛车设计第三名,八字绕环第一名,高速避障第二名,耐久性能奖第二名,电车效率第一名,最具影响力车队奖。

创新创业实践工作成绩显著。学校建设改造形成面积5200㎡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可容纳60余家创业公司和30余个创新创业项目研发工作室,每年参与学生500余人,经济效益过千万元。自2012年以来,陆续获批湖北省教育厅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省人社厅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湖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十堰市创业孵化基地。创业企业获省级大学生创业扶持企业29家,扶持资金累计80万元。获市级创业补贴34家,补贴资金累计17万元。同时也孵化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如2010届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王江,在校期间积累了大量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经验,毕业后积极创业开办了蓝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拥有自主产权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年产值近千万。2015届毕业生李玉智,2013年组建“志成兄弟团”,几年的时间带领几百人开展创业实践,旗下拥有三家公司和上千个网络代理商,团队的年营业额从第一年的十几万发展到现在的千万级别,“志成兄弟团”已经发展成为十堰高校中最大的创业实践平台,一年可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上百个实习岗位。

上一条:2019年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服务
下一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秋季大型招聘会部分参会企业名单